农大新风

官方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西农廉洁之范】(13)梁增基:淡泊名利  质朴人生

【西农廉洁之范】(13)梁增基:淡泊名利  质朴人生

作者: 查看次数:   来源: 日期:2024-09-29

梁增基,广东省茂名县人,1933年生,中共党员,研究员职称,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返聘)。曾就读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微信图片_20240929153104.png

情系民生,背井离乡,走小麦科技服务之路

1961年,年仅27岁的梁增基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他背起行囊,带着雄大抱负和满腔热情来到了偏远贫穷的长武。放下行李,支起锅灶,梁增基便跨出了扎根黄土地的第一步。克服种种困难,他把自己的住室作种子室,桌子上摆满了信封纸袋,屋梁上、墙壁上挂满了麦穗。一切亲自动手,从大量引种失败的挫折中,认真地观察思考。1971年,经过无数次的艰难曲折,梁增基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的全国先进品种“7125”和“702”终于问世。

六十多个春夏秋冬,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他艰辛地跋涉在渭北旱塬的小麦育种道路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惊人业绩。

杨凌多个同行专家赞誉:梁增基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在推广区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桥梁。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捧着丰收的小麦,喜上眉梢心里甜,流传着“旱塬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南方水稻有袁隆平、北方旱地小麦有梁增基”的民谣。

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毕生献农终无悔

在小麦育种研究方面,梁增基声名显赫,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淡泊名利,克勤克俭。在他看来,“索取是为自己,再多也没有意义,奉献是为社会,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对于整天在地里“刨食”的梁增基而言,用开水泡馍充饥、与田间麦苗为伴、以田坎当床打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把给予和奉献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这样才无愧于人生。2011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梁增基“特别贡献人才奖”,奖励他五万元,他把这五万元全部捐赠给了长武的贫困大学生。

微信图片_20240929153114.png

认识梁增基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不”,一是开会不吃会上的饭,二是不请客送礼,三是吃住不讲究,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金钱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总是对子女和身边的人说,“我的工作是国家支持搞得,我本人就只是人民的服务员,我没有权力从中贪占一分钱”。

1994年梁增基育种的“长武134”刚通过审定,当时小麦种子炒得火热,1公斤卖到几十元,有人劝他趁机为自己捞点“外快”,但被他严词拒绝。

不贪图安逸,不追名逐利,更不居功自傲,为了育种事业、为了百姓能增产增收,梁增基始终一心扑在事业上,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在不足50平米的安居房内,摆放着用了几十年的旧家具,如果不是墙上挂满各种获奖合影照片,很难把这个家与为社会贡献40亿元财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级研究员联系起来。

“毕生献农终无悔,血溶苦海情独钟。星移地转营岁月,绘迹黄土写人生。”这首诗是梁增基在自己80岁生日时写的,老人说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远离家乡来到长武,他深爱着第二故乡的乡亲和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育种事业。

来源:中国文明网

Copyright@ 20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 版权所有

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邮编: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