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风
-
官方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西农廉洁之范】(9) 赵洪璋:赤诚奉献 麦济苍生
-
【西农廉洁之范】(9) 赵洪璋:赤诚奉献 麦济苍生
作者: 查看次数: 来源: 日期:2024-09-29
赵洪璋(1918—1994),河南淇县人,中共党员,小麦育种学家。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曾任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等。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选育4批小麦优良品种,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主笔的《陕西小麦》是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学最早的研究论著之一,曾获国家科委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科技成果奖。
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
赵洪璋出生在河南省淇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目睹农民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灾荒之年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凄惨情景,他深感发展农业的重要。18岁时,赵洪璋考上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他到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大荔农场试验场担任技佐。1942年,他被小麦育种学家、时任西农农艺学系兼农场主任沈学年调回学校,从此开始了扎根杨陵的小麦育种生涯。
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中,他累计选育出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四批突破性优良品种,累计种植面积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其中,小麦品种“碧蚂1号”在1959年推广种植面积9000余万亩,创下了我国和世界上迄今为止一个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推动实现了黄淮海麦区品种第一次大换代和小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赵洪璋说:“我长期生活在农村,工作以后又和农民连畔种地,对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农村的贫困、农民的疾苦和田园的美丽风光,使我决心干一辈子农业。”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赵劳模”
赵洪璋关心关注青年学子,他主持修建的小麦育种“加代室”,专设一间学生学习室,放置两个煤炉供学生取暖,而他自己却没有办公室。他说:“我来系里要么下地,要么讨论问题,要办公室干什么?要思考问题,我晚上回家思考。”
赵洪璋恪守“人的一生要为人民做些好事”的信条,其人生历程学习起步为农民,工作落脚为农民。大家喜欢称呼赵洪璋为“赵劳模”。他常说:“按科学办事,凭事实讲话,上不瞒领导,下不骗群众,这是为人做事的起码准则。”1958年,小麦亩产数千数万斤的呼声不绝于耳,赵洪璋亲自作了高产栽培试验,结果拿出一个亩产423公斤的报告。他说,我的“碧蚂1号”800斤,上千斤不可能。这是冒着几乎要被推向批判台的危险做出的结论。
1988年,赵洪璋因病被送去疗养。其间,有关领导提出给他一套住房,让他好好休息。但赵洪璋说:“我一个搞小麦的,住在城市怎么搞?一天不见小麦,我就不能安宁。”“杨陵三道塬自然地貌和气候特点培育小麦良种得天独厚,我的事业在杨陵,我的生命在西农,共产党给我发钱不能不干事。”
1994年,赵洪璋因病不幸逝世。追悼会那天,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 “某某市人民”“某某县人民”“某某乡人民”“某某村人民”。大家觉得,只能用“人民”二字才能体现对赵洪璋的崇敬,因为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他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和赤诚报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理想,淡泊名利、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农业领域接续奋斗。
来源:中国科学报 《西农名家故事》